缘由 #
事情起源于我这个博客网站。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偶然间浏览到了关于用 Hugo
建立博客网站的信息,正好我也想翻新一下我那简陋的小网站。我原来的小网站非常非常的原始,整个写作流程都需要在 HTML
JS
和 CSS
之间狼狈地切换。并且我非常崇拜的大佬 Lilian Weng
的 博客 也是用 Hugo
搭建的,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换底层的决心。
于是我便迅速开始了对于 Hugo
的接触。
结果真的出乎意料!我原来的网页花费了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,用 Hugo
竟然不到一上午就搞定了。更令我惊讶的是 Hugo
作为一个用 Go
编写的程序,其竟然不需要用户搭建 Go
环境!😮
同时,我也发现了一个非常用心的 Hugo
主题 Blowfish 。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文档配置最为详细的一个项目,没有之一(๑•̀ㅂ•́)و✧
在 Hugo
和 Blowfish
的强力驱动下,我的小网站竟然变得像模像样的了。当然请原谅我并不擅长美化页面,所以我就直接套用了 Blowfish
官方网站的界面设置,因为我觉得任何的改动都会让这个精美的页面变得不协调。
说实话,做完这一切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波动,除了敬佩 Hugo
和 Blowfish
的作者们强悍的编码能力。
直到我想将我在 Obsidian
中大量的笔记都上传到这个博客网站。
原创的苦涩 #
我发现在 Obsidian
中并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适配 Blowfish
主题的格式转换插件。于是在前面那“愉快体验”的助推下,我决定自己写一个插件!(😄虽然过一会儿就笑不出来了😢)
后面的经历实在是没什么好描述的,一遍又一遍地在网页之间来回切换,不停地搜索各种API文档,与AI机器人的沟通也从未停止。经过了无数次修改,我终于写出来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东西:识别文档中的固定模式然后进行内容替换。
令人哭笑不得,相比于创建网站那短短的几个小时,我这将近四十个小时的工作几乎可以说微不足道。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想直接删掉我那几百行的代码。
是的,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插件就让我心力交瘁,疲惫不堪。我亲口品尝到了原创的苦涩。
现在让我回头看 Hugo
和 Blowfish
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,如此复杂的功能实现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精力。如果说他们的工作都是付费的,那我还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如此的工作量。然而他们都是开源的,有没有收入全凭用户喜好。
我看着 Blowfish
作者那停滞在2024年3月的博客,我陷入了沉思。
情怀与理想 #
我猜想 Blowfish
的作者肯定是因为别的什么事情暂时放缓了对于这个主题的维护,毕竟这个项目并没有带来多少实际的收入。
突然之间我回想起了之前那些被我忽略的现象,一些 GitHub 达人主页上满满的绿色瓷砖慢慢变得稀疏,最后消失。在这平静如水的变化之下,或许是一个人生活的转变。或因生活工作忙碌,或因开发动力逐渐衰减,但最后原本的热血初心都淹没在了寂静之中。我无法阻止这样的现象发生,但我理解这背后的原因。
开源是情怀,但是情怀不能当饭吃。人总是要活在当下的。
我想起来 bilibili
上的一位博主 码农高天
,一位 Python
的核心开发者,用幽默诙谐的段子吐槽开源人的悲惨待遇。他那年纪轻轻就已经花白的头发让人不经感慨“生活真是不容易啊”——写了大半辈子的代码,现在竟然还是待业在家,靠着发发视频赚点外快。
写在最后 #
人生不如意,十之八九。我又一次看着那四十多小时的工作成功,笑着摇了摇头。
写完这一句,我就睡觉去了,现在是2025年1月6日凌晨1:48,明天还有英语的期末考试,还没复习呢。
我看着这篇博客,又一次笑着摇了摇头。
这就是生活。